今(107)年度11月15日中午時間,由本計畫主持人陳世榮及陳潁峰老師依同出席此工作坊,目的在於想要就政府綠能政策、彼此工作推動事項做廣泛交換意見,而講者楊順美秘書長有其多年民間推論綠能裝置的經驗與看法,對參與本計畫之教師、學生、助理有教育訓練意義及指導效果。
(圖)與楊順美秘書長討論再生能源議題 |
討論內容如下:
一、討論再生能源的問題:
1.台灣核電比例不高,必定會需要其他能源發電,大家通常會想到火力發電,但是會產生兩個問題,(1)燃氣發電用了多少錢、(2)燃氣通通是火力,這是造成空汙的一個重大來源,而台灣剛好近期發生嚴重空汙狀況。
2.長期以來政府未能努力給民眾正確的能源資訊。
3.沒有外在「政治力」影響台電公司:台電就不會有誘因認真執行綠能系統。有一個案例,台電寧可把錢花在去問:在地人擁核議題和能夠接受核能的民意推動、調查,就是希望民眾的意願是可以支持核電廠的,這樣隨隨便便六百多萬,不如直接去支援綠能建設,這個錢做完什麼都沒有,他都願意花這個錢,曾經詢問為什麼不反過來支持綠能建設?台電的答案是太忙,覺得太麻煩、成本太高。德國發展再生能源20年,20年裡頭很重要的是分散式電源還有電網,電網就是很麻煩的事情,所以目前台灣再生能源一直無法前進。今年1月1號凌晨4點,德國全部靠風(力)電達100%的再生能源,為什麼可以這樣做?德國的電力系統可以把其他設備都關掉只靠風力,因為那時風夠多,足以成為電力來源。今天如果說你有核電,你能關掉核電嗎?如果沒有分散式的電網,能隨便關閉核電嗎?
二、台灣再生能源發展:
1.最近計畫成員去龍鳳漁港參觀風機,有位年輕講師敘述自己綠電產銷的經驗,認為現在的能源政策花的錢很多、每度電的價格也很高,之後慢慢再賺回來,這階段花出去的錢就是一個過程、一個付學費的概念,可是從別的產業本土化的過程來看,比較擔心它未必能轉型成功、能夠本土化。
2.離岸風電的葉片,要能抵擋強風,對金屬的要求高,現在台灣只有中鋼技術能做到,就相關產業來說,首先要做到提供相關就業人口,並擁有維修能量。全部自製目前是有困難,國外的廠商都已經站好市場也都有策略了。
3.去年參加國際性會議,與各國能源專家一起討論再生能源、氣候變遷問題時,有幾個外國辦事處的人說,等台灣技術可以build the new wheel的時候進度就已經太慢了。但話又說回來,這就要看台灣是否重視再生能源產業。德國代表曾說:不可能所有東西都從德國運過來,一定有些技術要在台灣做。究竟這些元件的技術層次如何?移轉效果如何?零件的自製能力與關鍵性如何?對原廠依賴程度如何?哪些是在地可以永續發展的,有了這些通盤性考量,產業移轉才能成功。否則砸再多錢下,也不具有說服力,無法達成目標。
4.經研究相關文章,質疑的聲音主要是說風機產業需要海事、重工業、鋼鐵業,台灣較不具備這些基礎工業的底子,目前這方面需要連接的狀況會比較辛苦。以台灣產業性質為主,像太陽能板這種輕薄短小、容易輸出,比較適合台灣的發展模式,台灣做板子可以,組裝機組就太弱,尚未發展,但板子賺的錢有限、供過於求。
5.支持離岸風電的人會認為只做太陽能板的話,一下子就會面臨市場飽和,因此未來要走向能夠「在地服務」,要有一端服務端,必須要自己發展,接下來就會有相關產業人才出現,慢慢把這個市場壯大。現今德國市場也希望台灣能有一個基地,他們在看未來東南亞、亞洲的市場,將台灣作為最前進的基地,如果我們利用這個機會輸出我們重工等相關人才,就是尋找一個新藍海的過程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